网号 网证

下午察:持证上网的时代要来了?

来源:联合早报 发布: 2024-07-31 18:36:31

网址: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240731-4405491


中国政府拟为公众统一签发网号、网证。有观点认为有助于避免信息泄露,打击电信诈骗。也有人担忧政府将加强对社会管控。(档案示意图)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2012年通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要求服务提供商在为用户办理网站接入服务或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服务时,要求用户提供身份信息。同年,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微博正式实行微博实名制。

网号、网证的适用范围很广。征求意见稿明确,公安部门、网信部门依照各自法定职责,负责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的监督管理,监督、指导公共服务平台依法落实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民政、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卫生健康、铁路、邮政等部门依照本办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的推广应用和监督管理工作。

延伸阅读

中国拟为民众统一签发网号网证引发担忧

财新网引述一位不具名、研究网络法的学者说,网号、网证给了公众多一个选择,由公权力部门来收集个人信息,但不向互联网平台企业提供,以解决目前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

包括微信、微博在内的中国主要互联网平台去年10月31日起实施“大V前台实名制”。(路透社)

互联网管制逐渐加强

有网民称,这相当于给中国人都发放了“网络身份证”,未来,生活中与网络相关的各种事务都可以也都必须“持证办理”。

如今,网号、网证的诞生,让一些民众和学者担心,网络自由的空间将进一步限缩。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在微博发文指出,网号与网证制度就类似于冠病疫情期间的健康宝,治理思路上如出一辙。劳东燕比喻,网号制度相当于给上网行为安装监视器,所有痕迹都可“一网打尽”。网证制度则意味着,上网将在实质上成为一种需要经过许可才能享有的特权,如果相关部门不提供认证服务,个人就难以享有相应的互联网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发言和评论。

接下来是“前台实名制”,即在个人账户的首页展示真实姓名。

网络当然不是法外之地,但它也有和现实不同的特点。在互联网的基因中,就有自由、开放的元素,无论是数字经济的繁荣,还是意见渠道的畅达,都仰赖这两点。如果它沦为压抑的现实世界的延伸,甚至让民众比现实中更加小心翼翼,看上去是“清朗”了,但长此以往恐怕不是好事。

“网络身份证”

回顾十多年来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管制思路和管理手段,呈现逐渐强化的态势。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岿撰文指出,防止平台超范围收集、泄露个人信息等目的,完全可以通过既有的其他制度来实现。他写道,数字经济、网络社会的活力源泉,在于多中心而不是集中垄断。网号、网证制度可能让用户变得更加谨小慎微。

首先是“后台实名制”,即要求用户向平台运营商进行实名登记,通常需提供本人身份证,通过手机号验证,才能注册账号。

“大V前台实名制”实施后,传播学学者魏武挥指出,前台实名会让一些有影响力的自媒体避免参与政治讨论。普通网民的热点讨论,则会进一步收缩到私域,比如微信群。

利还是弊?

中国公安部、国家网信办是在上星期五(7月26日)发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说明称,使用网号、网证进行非明文登记、核验,无需向互联网平台等提供明文个人身份信息。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互联网平台以落实实名制为由超范围采集、留存公民个人信息。

201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网络运营者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网络实名制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互联网管理,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个难题。平台过度采集信息、网络暴力、网络诈骗、假冒账号,都是广大民众痛恨的现象,理应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管治。

长期以来,由于实名制的要求,中国各大互联网平台都获取了大量民众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证件号码、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带来不小风险。管理不当、黑客盗取,甚至内部人员贩卖信息,会导致民众的隐私泄露,为网络暴力、电信诈骗等行为提供了便利。

根据征求意见稿中的定义,网号,是指与自然人身份信息一一对应,由字母和数字组成、不含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符号;网证,是指承载网号及自然人非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认证凭证。网号、网证可用于在互联网服务及有关部门、行业管理、服务中非明文登记、核验自然人真实身份信息。

中国政府拟为社会公众统一签发网号、网证,以在网络服务中进行用户真实身份核验。

《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也引述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赵宏的观点指出,网号、网证制度是将个人在互联网的所有浏览、发言和传播过程都与其真实身份互相绑定,相当于彻底消除发言者的隐匿性和神秘性。公众因为忌惮事后追责而谨言慎行,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达到网络“清朗”治理的效果,但其引发的寒蝉效应以及对言论自由造成的伤害也令人担忧。

不过,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认为将全部信息统一到网号、网证登记核验,虽然减少了来自平台的风险,但政府拥有了更强大的管制工具,由于政府和社会之间力量悬殊,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将更加艰难。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于一年前上线,开发者为中国公安部。(腾讯应用宝网站截图)

中国网信办去年5月通报,在3月至5月的“清朗”行动中,永久关闭账号6万6000余个,包括一批假冒仿冒党政机关、官方机构和新闻媒体的账号。网信办7月再发文,要求网络平台强化自媒体账号核验,防止假冒仿冒行为。

然而,作为一个强力政府,又已经实施了多年的网络实名制,中国政府已经拥有强大的管理工具,如果再进一步,把互联网管得更严、更死,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力产生影响,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这种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中国网信办2015年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用户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

征求意见稿共16条条文,明确构建一套网号、网证的申领、推广和使用制度等。持有有效法定身份证件的自然人,可自愿向国家统一建设的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申领网号、网证,其后在接受互联网平台服务时,可以出示网号、网证用于核验其真实身份信息,而无需向平台提供详细的个人身份信息。

这一消息引起舆论关注。有观点认为,统一签发网号、网证可以防止平台滥用民众身份信息,对个人隐私有保护作用;也有人担忧,政府将利用这一工具加强对互联网的管控。

网号、网证对于民众的影响,舆论看法不一。赞同的声音主要强调防止平台滥用个人信息,担忧的声音则聚焦政府进一步加强管控。

网号、网证到底指的是什么?中国有关部门近年来又采取过哪些互联网管控措施?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也指出,网证、网号的实施,有助于避免信息泄露,减少网络暴力,打击电信诈骗。

之后,中国主要的互联网平台抖音、微信、微博、快手、小红书、B站、百度与知乎在去年10月31日同时发布声明,分批次引导粉丝量在50万以上和100万以上的自媒体账号,在个人主页展示真实姓名。

互联网不宜管得更死

事实上,征求意见稿提及的“国家网络身份认公共服务平台”已有移动端版本推出。《南方都市报》星期三(7月31日)报道,“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于一年前上线,开发者为公安部,目前仍处在试点阶段,研究适用的应用场景包括互联网用户账号实名注册、登录,异常账号用户身份重新核验等。已接通这项身份认证服务的APP包括10款政务APP和57款互联网APP。